图为温商谢林和夫妇在与客人谈生意。特派记者 周琳子 黄小玲/摄
俄罗斯人崇拜战争英雄。在莫斯科市中心广场上就有朱可夫元帅的雕像。这位军事家在二战中立下卓越功勋,德国法西斯在他面前签字投降。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他和很多二战名将的雕塑前,都摆上了市民献上的鲜花。
和平年代,人们更注重发展经济,在俄罗斯卢布贬值、经济萧条的时期更是如此。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行,中俄两国正以互惠互利的姿态,寻找更大合作空间。在俄罗斯的温商,也反思原有经营模式的抗风险能力,力求对接“一带一路”框架,寻找新的经营模式。
01
【再经风浪】
又一次遇上卢布暴跌,他眼都不眨一下
俄罗斯有产品,有重工业和天然气,但日用品大都需要进口,中低端市场的服装、鞋子、袜子大多来自中国。中国商人在这里能够获取较高的利润。
在莫斯科商贸城B-6、B-8摊位上,温商谢松兰交叉斜挎两个男式挎包,用俄语和客人讨价还价。
谢松兰和老公谢林和来自永嘉县鹤盛镇的一个小山村。2014年,谢松兰老家山村的人均年收入约为2400元人民币,可她那年在莫斯科亏了10多万美元。说起这事,她居然一脸的云淡风轻。“这里的生意起伏太大了,好赚的时候来钱很快,突然来一阵风暴又都没了。”
2005年,在北京经商的谢林和跟着亲戚,把一批羽绒服运到俄罗斯,本想大赚一笔,可没想到赔了个精光。“遇到禽流感,人们不敢买羽绒服。”
亏了钱的谢林和留了下来,迎来转机。“第二年我赚了十几万美元。”
回忆起几次卢布暴跌,来自乐清的蔡昌很平静。他说:“听别人描述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时,我吓得发抖;2008年,我被卷进了卢布暴跌风波,眼睛眨一下,三百来万元人民币就没了,但比起上次来,没那么怕了;去年底再次遇上卢布暴跌,我连眼睛都不眨一下。”蔡昌将这种变化的原因归结于“见过更大的风浪,习惯了”。
蔡昌在莫斯科商贸城里买了一间店铺,租了3个大仓库,库存接近10万件。蔡昌说:“商贸城里卖我这类裤子的人几乎都来这里拿货。”
因为进货用的都是人民币,出货基本收卢布,看汇率已经成了蔡昌的习惯。去年10月中旬,他突然发现“手机里的美元卢布汇率很快从1:33跌到了1:70。”虽然已交了定金,蔡昌还是马上让国内的供货商停止供货,不过他仍然损失了二百万元人民币。
蔡昌说,因为有大量的现货,囤着悬,卖了赔,只能闭着眼睛乱卖一通,指望多少收回点钱。
02
【逆势而上】
有温商在卢布暴跌中获商机
2014年12月俄罗斯再次发生金融危机,俄罗斯卢布跌至十年来低点。
刚到莫斯科,记者就在地上捡到了5戈比硬币(俄罗斯通用货币,100戈比等于1卢布)。停留了几天之后,记者发现街头地面上硬币不少,却无人弯腰去捡。原来,莫斯科物价颇高,连一张地铁单程票都要50卢布,5戈比硬币已贬值得简直派不上用场。
莫斯科乐清商会会长王恒豹是老乡中公认的大老板,他现在莫斯科商贸城里做转租:从犹太人手中租下一个区域的摊位,分别租给其他中国商人。
行情一不好,摊位租不出去,“卢布一贬值,我的资产就大幅度缩水了。我是睡也睡不着啊。”王恒豹说这句话时,脸上却在笑。
他很快进行了调整。去年卢布暴跌后,莫斯科四分之一温商撤回国内,到货量少了,商贸城里的商品变得奇货可居,利润可观。王恒豹逆势而行,从国内进了10多万条女式短裤过来,今年开卖。2015年2月起,卢布开始升值。他因此赶上了卖货的好时机。“在俄罗斯,机会真的很多。”
在卢布贬值过程中,一些懂得利用网络销售的年轻人也小赚了一笔,王恒豹的儿子在莫斯科大学上学,他利用卢布贬值后与人民币的价差,在俄罗斯帮人代购了50多部苹果6手机,最高一部赚了两三千元人民币。
03
【苦思对策】
“一带一路”提供转型机遇
谢松兰、蔡昌、王恒豹说的同一句话是“在莫斯科,钱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温商经营模式单一,抗风险能力弱。在俄罗斯的温商绝大部分集中在莫斯科,而在莫斯科的温商又绝大部分集中在莫斯科商贸城,做的生意绝大部分是批发、零售服装、鞋子和袜子。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。
近来,很多温商关注到了国内的“互联网+”和“一带一路”,纷纷和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虞安林商量,请他牵头在俄罗斯建立一个温商的网络销售平台,借助平台把俄罗斯的特产、矿物卖到中国,把他们实体店里的鞋服、袜子卖给俄罗斯人。“平台上要有专门的俄文和中文的翻译,这样我们操作起来方便一些。”
王恒豹则已经看到俄罗斯资源的丰富,努力做到“有去有回”,他从俄罗斯收集琥珀原材料,运到中国深圳加工后销售。王恒豹说,这样可以抵御卢布贬值的影响。因为卢布贬值就意味着他采购琥珀原材料所需的成本降低。
虞安林说:“我粗略估算,莫斯科温商一年从温州发货量达50亿美元,俄罗斯市场带动了温州的生产。我们这些商家都明白机遇和风险共存,如何抓住“一带一路”的机遇,避开风险,这是俄罗斯温商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” (黄小玲 周琳子)